学术报道:武汉大学薛龙建教授应邀做学术报告

发布者:成梦娇发布时间:2024-09-06浏览次数:17


202491日上午,应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峰教授邀请,武汉大学薛龙建教授在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作了题为“可逆黏附表面的仿生构筑”的学术报告。


报告中,薛教授指出为了能在不同物体表面爬行,动物进化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。其中,很多动物利用可逆黏附力来爬行,而黏附力主要依赖于脚掌表面的微观结构。受此启发的微柱阵列表面也被称为结构黏附材料。结构化的表面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的表观模量,有利于材料与不同性质的表面形成良好接触。在分离过程中,单个微柱接触界面的应力分布对黏附强度具有决定性作用;而柱状阵列结构可以形成“接触细化”效应,提高黏附力。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,T型末端的微柱可以将应力集中从接触边缘转移到中心区域,抑制了接触界面边缘裂纹的萌生,实现了黏附力的提高;但该结构在黏附-脱附循环过程中易损坏而导致黏附性能下降。

针对这个难题,薛教授及其团队结合不同生物的结构特征,制备了具有径向和轴向模量梯度的微柱阵列、末端带有微纳米凹坑的柱状阵列和硬核软壳结构等,实现了分离界面处应力分布的可控调节,抑制了边缘裂纹的萌生和扩展,实现了黏附性能和结构稳定性的同步提升。结合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和相转变,实现了在空气中和水下与粗糙表面的共形接触,获得了远高于壁虎脚的黏附强度以及黏附力的可逆调控。结合微柱的不对称性设计,将结构化黏合剂的应用扩展到液滴操作和软机器人等领域。

报告人简历:薛龙建,武汉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国家级青年人才、德国洪堡学者。担任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副秘书长、青年委员会主席,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,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执行器与微系统分会理事,武汉大学工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。研究领域包括仿生功能材料、柔性传感、微纳制造等。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4项)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(2项)等项目10余项,发表论文110余篇,主编《Bio-inspired structured adhesives》、《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》、《身边的材料学》,参编多部中英文书籍,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余件、PCT专利2件,主持团体标准3项。